1、脊柱结核外科治疗策略的创新性系统研究及其临床应用
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骨科针对脊柱结核外科治疗中国内外面临的疗程长、疗效差、再手术率高、植骨内固定方法混乱等问题,历时20余年,对脊柱结核的手术治疗策略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实践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创新性研究,研究成果填补了该领域国内外空白,探索出一条疗效高,疗程短、脊柱功能恢复良好、费用低廉的治疗脊柱结核的新方法,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与学术价值。研究内容分为四部分:包括(1)彻底病灶清除术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证实多发空洞、硬化壁、病变骨桥是脊柱结核“病灶组织”的一部分,将其切除后手术疗效显著提高,再手术率不足1%,同时规范了手术名称及手术方法。(2)国内外首先提出将超短程化疗方案用于治疗脊柱结核,将1.5-2年的标准化疗疗程缩为4.5-6个月,大大减少了抗结核药物使用时间。(3)病椎间手术的生物力学与临床对比研究,革新了相邻正常运动单元固定,减少邻椎病的发生,提高术后脊椎的运动功能。(4)提出了短椎弓根(20~30mm)内固定的方法,解决了病椎脊椎上不能上椎弓根钉内固定的问题,获得国内国际同行的认可。研究团队成立了我国第一个脊柱结核病专业学术团体,举办了我国脊柱结核专业的第一次全国性的学术研讨会,出版了我国第一部脊柱结核领域专著,建成中国脊柱结核网等。研究成果造福于地方,科技惠民计划在宁夏固原地区实施,该项目的主要内容之一是脊柱结核的防治,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团队共主(参)编专著11部;发表论文112篇;建立省部级重点学科及创新团队,培养博硕士研究生51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名、省部级学术骨干7名。获宁夏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脊柱结核外科治疗的创新性临床应用及基础研究,更新了脊柱结核的治疗理念,推动了我国脊柱结核研究发展,对提高人类对脊柱结核疾病的防治水平,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2、3D打印抗结核人工骨研究获得阶段性成功
团队已经成功研制PaMZ/BMP-2抗结核缓释人工骨,并完成体内外材料的缓释研究。本材料可使脊柱结核病灶局部药物浓度达到有效治疗浓度并能维持数月,同时使脊柱结核的修复重建富于生物活性特性,使愈合的过程更快、更有效,从而提高脊柱结核疗效,填补了国内外在此方面对脊柱结核治疗的空白。
3、完成载抗结核药物缓释靶向纳米材料的研制
构建对MTB具有靶向与基因沉默功能的pRNA 3WJ-siRNA(Mce4A)-aptamer(CD4)纳米微粒,抗MPB64-McAb INH、RFP聚乳酸纳米粒靶向治疗脊柱结核的实验研究等。利用脂质体的自组装特性将临床常用的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包裹后形成纳米微粒,找出结核性肉芽肿形成的关键的TGF-β1基因为靶点,采用siRNA技术与脂质体纳米微粒结合,发挥靶向抗结核作用。对各种原因引起抗痨无效脊柱结核的治疗开辟一条新途径。
4、脊柱结核发病的分子机制研究
团队首次将基因表达谱芯片技术用于超短程化疗疗效的评价,从分子水平再次证明超短程化疗的临床疗效。对脊柱结核血清、尿液中特异循环miRNA标记物进行筛选验证,并对其在成骨细胞分化中的调控机制进行相关的研究。利用LncRNA芯片进行差异表达LncRNA筛选,以下游TGFβ1/Smad3信号通路开展脊柱结核发病机制研究。开展外周血外泌体、甲基化及miRNA等在脊柱结核发病机制中的研究,并成功构建兔脊柱结核模型。